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做强国内大循环重点政策举措落实工作,听取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初步整改情况的汇报,听取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情况的汇报,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草案)》。
“本次会议强调要加快破解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卡点,这在当前很有必要。”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半年,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要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潜力,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在这一背景下,以促消费为核心,部署壮大内循环,有很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充分释放内需潜力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会议明确指出,加快破解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卡点,并表示“要找准关键着力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做强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王雪坤分析,2024年,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7%,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必须通过做强国内大循环,激发国内需求潜力,发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大国经济优势,夯实经济发展基本盘,将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从而着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顺应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多元化供给是必修课。有行业人士表示,如今消费者对健康、环保、智能等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企业应敏锐捕捉这些需求,加大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力度,重点扩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等领域投资。“人工智能、新能源、线上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有研究机构建议。
从政策角度来看,王青认为,下半年一方面会抓紧现有政策落实,另一方面也会加强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新的扩内需增量措施。其中可能包括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大以旧换新资金支持力度,政策覆盖范围也会继续拓宽,推动促消费效应进一步扩大。此外,下半年促消费有可能不再限于耐用消费品,不排除把一般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纳入的可能。“我们预计,下半年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资金额度也有望上调,这对扩大新质生产力有直接推动作用,也有助于保持制造业投资增速处于较快增长水平。”他分析。
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然而,伴随着高速发展,产业内部也出现价格内卷、账期失控等非理性竞争现象,不仅侵蚀企业利润空间,更制约着创新活力与供应链稳定性。会议明确提出要规范竞争秩序、加强账期管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唯有以制度规范破除发展梗阻,以协同共治培育创新生态,才能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
规范竞争秩序需要长短结合的系统施策。短期来看,强化市场监管是遏制乱象的关键抓手。应加快建立新能源(001258)汽车成本调查与价格监测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价格欺诈、低价倾销等行为,防止恶性竞争破坏市场生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必须落到实处,对偷工减料、虚标续航等问题产品“零容忍”,倒逼企业将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向品质。针对账期问题,需建立车企支付信用评价机制,将账期承诺履行情况与政府采购、政策补贴等挂钩,督促龙头企业带头缩短不合理账期,保障供应商合法权益。
有专家建议,从长期看,行业协会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应明确价格行为红线、账期管理标准等自律规范,形成“违规必问责、失信必受限”的行业约束机制。此外,标准体系建设更要先行一步,加快完善动力电池安全、智能驾驶可靠性、充电兼容性等关键标准,通过标准升级引领产品迭代,让企业在统一规则下比拼技术实力而非营销噱头。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近期表示,将指导行业机构研究制定汽车行业结算支付规范,推行合同范本,进一步规范汽车企业供应商货款支付流程,推动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发展生态,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股票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